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别让廊桥成遗梦
叶锡环 俞春江 翁逻沿 卢胜桂

  素有“廊桥之乡”美誉的泰顺县,现存200多座各式各样的古桥梁,其中古廊桥33座,有6座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有人曾用“消逝中的廊桥”来形容泰顺县古廊桥的生存现状。由于长期缺乏资金维护和系统的保护规划,大多古廊桥面临天灾与人祸侵袭,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部分古廊桥已出现扭曲变形甚至朽化现象。这些风雨飘摇中的美丽古廊桥,正期待人们增强忧患意识,投入到保护行列。

  行走在消逝中的古廊桥
  “我这辈子感到非常愧疚的是,没能把漈下桥给保护下来。”泰顺县文物博物馆首任馆长夏碎香至今仍耿耿于怀。
  1990年5月,这座原位于泰顺县新浦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漈下桥,由于施工队在附近修建公路时,不慎导致部分石料滚落河中,撞坏了桥墩。夏碎香获悉后,立即赶到现场查看,然后要求有关部门出资予以维修。3个月后,维修资金终于到位了,不料一场特大洪灾把这座古廊桥给冲毁了。
  “除了天灾,人为的破坏最危险,而且这些行为大都是无意识的。”泰顺县政协常委、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郭素琴说,古廊桥使用价值逐渐减弱后,当地村民往往不经意地向溪流里倾倒垃圾等杂物,从而导致河床抬高,大水一来,古廊桥危机四伏。
  此外,在溪流源头建设小水电站、古廊桥电线老化、消防设施不齐全等等,这些均给古廊桥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前不久,温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成云牵头对泰顺县古廊桥及古民居保护工作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古廊桥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的情况较为严重。
  经过深入调研获悉,泰顺县古廊桥的建筑工艺正面临着人去艺绝的危机,文物的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配套措施滞后,一些年代久远的古廊桥残破严重,而每年50万元的文物维修经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当地一些村民的保护传承意识淡薄,当地政府文保工作机制和体制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王成云对此痛心疾首,呼吁有关部门要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把“死文物”变成“活文物”,实现文物的可持续发展,千万不能让这些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滑向加速消亡的危险地带。

  “最怕一觉醒来廊桥成梦”
  在泰顺乃至许多海内外温州人的心目中,廊桥不仅仅是一座座造型别致优美的古建筑,她还代表着一种乡土文化,维系着故土的乡愁。如何让这些令人魂牵梦萦的古廊桥继续生存下去,这是所有人的梦想。
  有一年,位于泰顺县三魁镇的薛宅桥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当地一位老人借自己60岁生日之际,邀请众多的乡亲前来赴宴,然后当面宣告贺礼多多益善,鼓励大家集资维修这座古廊桥。
  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的钟小波,从小长在廊桥边上,却不知廊桥,直到上大学时从《国家地理杂志》上获悉后才猛然惊醒。2000年8月,他自筹资金创办了目前以廊桥为主要宣传内容的专业乡土文化公益网站,200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廊桥网,浙江省信息主管部门称之为“目前我省做得最好的文化旅游资源网站”之一。
  和钟小波一样,许多人正是与廊桥有了一段美丽的邂逅后,才加入了保护的行列。但泰顺古廊桥的现状让钟小波颇为担忧:“我现在最怕的是,一觉醒来廊桥成梦。”
  近年来,除了当地村民、基层文保工作者以及廊桥志愿保护者外,泰顺县委、县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古廊桥的保护工作,但受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相关保护措施尚未得到落实。  

  “国宝”申遗任重道远
  郭素琴透露,为更好地保护古廊桥,泰顺县正着手建设廊桥文化园,将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出一条“以桥养桥”的路子。泰顺县泗溪镇党委书记李教表示,目前与廊桥相关的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对于“国宝”的保护与开发,急需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
  泰顺县古廊桥保护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财力有限。日前,省财政厅决定设立廊桥保护专项资金,以保护利用好珍贵的廊桥文化资源。
  前不久,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研讨会在福建寿宁落幕,泰顺、景宁、庆元、寿宁等浙闽边界11个县市共同签署《中国廊桥申遗寿宁宣言》,宣布省际联合推动中国木拱廊桥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对此,泰顺县相关部门表示,申遗成功无疑是解决当前廊桥保护现状的一个最佳途径,但申遗不是目的,而是一个目标。不管申遗的成功概率有多大,申遗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廊桥的宣传和保护,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强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